□秋末
名与实,应该是相符的。实际情况,可复杂得多。有名实相副,有名至实归,有名实难副,有名存实亡,还有欺世盗名、徒有虚名等等。名实不只是认识论里的事,还是个政治问题,法治问题,道德、品质问题,还是国民素质的一个指标。
有个问题放在大家面前,需要认真对待一下,就是:哪些名实不符要坚决反对,乃至绳之以法;哪些名实不符可以不问不闻,约定俗成,付之一笑;哪些名实不符需要探究,或改之,或修正;哪些名实不符,科普一下即可。
举点例子说说。
之一:酱油不是油
想吃糟毛豆,夫人要我这个“打酱油的”去超市买,指定要太仓的。没有,只有糟油没有糟卤。夫人从网上买,既有糟油也有糟卤,买什么好?问:糟油与糟卤有什么不同?答:一样的。再问:糟油不是油为什么叫油?答:酱油不是油不也叫油吗?无语。
石油是石头里流出来的油?油是什么?标准答案:动植物体内所含的脂肪或矿产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液体,一般不溶于水,容易燃烧 。看来,酱油、糟油真还不是油,石油是油,不是石头生出来的油,与石无关。
有文字依据,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“酱油”名称是在宋朝,林洪著《山家清供》中有酱油的记述。此外,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,如清酱、豆酱清等一二十种,但最终留下的还是名实不符的酱油。公元755年后,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。后又相继传入朝鲜、越南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等国。
看来,约定俗成的,虽形似实非,也是可以接受的。
之二:淮海战役不在准海打
淮海战役,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,对国民党蒋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。解放军和国民党在开始的时候都没想到,这场战役会打成后来那个样子。在解放军方面,华东野战军作战计划是歼灭两淮(淮阴、淮安)至海州(今连云港)一线的国民党部队,故称“淮海战役”。当时在这一地区内的国民党军,主要是黄百韬兵团和李延年兵团,并不是解放军想要歼灭的目标。国民党方面指定的作战计划是:将主力部队先集中于徐州,再将部队在徐州、蚌埠之间,沿津浦铁路摆一个“一字长蛇阵”。如果解放军威胁徐州,就可凭此“常山之蛇”与之决战。所以国民党方面称此战为“徐蚌会战”。
但是刚一开战,战局就没按照双方的计划展开。按照“徐蚌会战”计划,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从两淮至海州一带开始向徐州撤退。于是,解放军“淮海战役”的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。粟裕立刻调整作战计划,命令华野主力迅速追击黄百韬兵团,直扑徐州以东。经过数百里的急行军,华野成功地追上黄百韬兵团,将其合围在碾庄。而随着黄百韬被合围,国民党军的“徐蚌会战”也就此流产。蒋介石大惊之下,命令徐州的邱李兵团、确山的黄维兵团立刻前往营救黄百韬。邱李兵团在惨烈的“徐东阻击战”中寸步难行。于是本来只是掩护华野作战的中野也直接参战,将黄维兵团合围在双堆集。黄维被围的前后,黄百韬已被解放军歼灭。这场战役主要作战地区是徐州东、西、南部的几个小村庄。而无论是解放军计划中的淮阴、淮安、海州,还是国民党军计划中的徐州、蚌埠,双方都没有发生大规模作战。可以说,“淮海战役(徐蚌会战)”是一场地道的“名不副实”的战争。
看来,已被历史接受的无需更姓换名。
之三:海水稻并非在海水中生长
海水稻亩产千斤,试种成功,国人欢欣鼓舞,为袁隆平庆功。中国有大量盐碱地,海水稻前景广阔,亩产五六百斤,也可多养活八千万人。正当一片喜气洋洋之时,科技界冷不丁传出“异声”,说海水稻名实不符,误导国民。“异声”海水稻名实不符不是一点没有道理,确实,海水稻并非直接用海水灌溉在海水中生长的稻。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试种海水稻时,用了海水+淡水混合的方法,配置出不同浓度的咸水,来模拟自然界中不同盐碱地的情况。生长全周期内水田含盐量浓度就控制在0.6%,而海水的盐度通常为3.0%到3.5%。如果要配比灌溉,淡水也得占到灌溉水80%以上。海水稻并非按字面意思理解的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。它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,可以长在盐碱地和滩涂。
是不是就要把海水稻打入冷宫?海水稻不过是个俗称罢了,并非要欺世盗名,科普一下就得了。其实,在医药名实不相关是常有的事,比如治高血压的药有一只叫“代文”,什么意思?代写文章,代考文凭?都不搭界。商品名叫代文,通用名称:缬沙坦胶囊,化学名称一长串分子结构。无疑,对药品,最确切的是化学名称。但吃药者又有谁去记分子结构?
看来,对海水稻可以分别处之,业内,称耐盐碱水稻;业外,还称海水稻。就是说,俗称的易被接受的可以大而化之,不必顶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