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秋末
服装与服饰是有区别的。服饰包括服装,是指装饰人体的物品的总称。服饰,也单指饰,衣服之饰。所以,大学有服装学院,有服装服饰专业。
人是离不开衣服的。光身子,赤身露体,那是动物。沐猴而冠,是说人有冠才是人。衣冠楚楚,才人模人样。从衣冠、服饰可以看人。有表象,也可看到骨子里。人有喜怒哀乐,穿着打扮也有喜怒哀乐,自然而然。
看人,看服装,最先映进眼帘的是色彩,赤橙黄绿青蓝紫。服装的色彩,喜怒哀乐最直观的表现。红,中国红,喜,大喜,革命,喜庆,婚庆,中国的基色调;黑,庄重,哀伤;白,纯洁,坦白;五彩,缤纷也。不同民族,同一颜色,有不同表示。
从穿什么,怎么穿,可以看人类。服装发展史,一定程度也是人类发展史。从树皮树叶当衣,先罩住隐私,再有衣有裤有帽有鞋有袜,有外套有内衣,到穿棉麻、绫罗绸缎,服饰文化丰富起来。一部服装史,半部人类文明史。
大约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,服饰、穿戴成了高低、贵贱、权力、等级的标志,服饰有了政治色彩。不同朝代有所不同,表官阶、等级是一致的,龙凤虎豹也上了服饰。《女驸马》里有句唱词,脱了红袍着紫袍,紫比红高贵,大约这就是“红得发紫”的来历。据史载,九品官制按官位从高到低分别着:紫袍、朱(红)袍、青(蓝)袍、绿袍。这种品色衣制,始于北周,形成于唐朝,宋元明清都延用。“满门朱紫”,指几代入官都为重臣。
在漫长的历史中,服装、服饰在改变、演进中,成了民族相互学习、交流、融合的载体与见证。“胡服骑射”,就是一个明证。从历史剧中看到,官员服装肥大宽袖,将士紧身短袖,而春秋战国时,服装定制,士兵也是长袖宽衣,这明显不利作战,农民不利劳作。赵武灵王召肥仪与议天下,大朝五日后决定学胡服作改革,推行胡服骑射,改变了中国军队宽袖军装,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盔甲装备。民族间,乃至国与国间,互相学习服装服饰,史无间断。
文学作品写人,当然少不了描写服装打扮。《水浒传》这样描写林冲的: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,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,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,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,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;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,武官加文气。武松、鲁智深出场衣着不同,手里也没扇子。进了戏曲,衣着程式化了,老爷是老爷,秀才是秀才,家奴是家奴。服装入诗入画,情意的载体。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;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”;“风吹仙袂飘摇举,犹似霓裳羽衣舞”;“罗衣何飘摇,轻裾随风还”……衣服是女人的,重女轻男,中外一样,合情合理。
种什么,穿什么,当然是生产方式、生产水平的一个“圭臬”。我有件衣服印象特深,至今未忘。儿时,所有衣服都是娘手缝的,自家织的布,窄的白细布,宽的彩格布。那时,农村自给自足,江阴东乡种棉花,许多人家织布,后改为铁朩机,织布卖给供销社。乡镇工业的前身,后被割尾巴割掉了。六七岁吧,娘给我做了一件长衫,细格布的。长衫挺长,宽大,直到脚面。平常不准穿,只有春节穿三天,走亲戚,才能穿,实是件礼服。为啥做得又长又宽?长三年,短三年,不长不短又三年。五六年,未褪色,一直似新的。到小学毕业,长衫成了短衫,不能穿了。长衫马褂,穿过长衫,未着马褂。李玉和身上的补丁,常有。
得大书一笔,衣着打扮还是改革开放的证人和体验者。说西装有对外开放、海纳百川之意,怕是成立的。以前,西装称洋装,上流社会和出洋人的标志,与广大农工无关。中国全民着西装,中西装混穿,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打开国门之后。1983年地市合并不久,机关里刮了一股风,做西装买领巾,大家蠢蠢而动。那时,手头没几个余钱,动起了脑筋,找门路,纺织厂买布料,到服装厂加工,名义是出国。秋末去法国,第一套西装就是在服装厂做的。后来,又在个体一小裁缝店做了一套,最合身,最满意,上班也穿,破了,没扔掉。退休后,出国旅游穿西装,平日还是“咱们中国人”。
各个国家、各个民族,都有自己的国服,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,积淀成服装、服饰文化,世世代代,绵延不断。国服、民族服装,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。今天中山装、旗袍仍代表我泱泱中国。而国之外,他国、他人,也常常从服饰来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,而喜而怒而爱而恨,爱恨情仇,也同样自然而然。这可叫服装、服饰的窗口效应。
情人眼里出西施。服装也有这种现象,自己的和外人的眼中常常是不一样的。本国人以民族自豪感,只看美、优、善;外国人以亲身经历,优与劣、美与丑、善与恶都看。而且,这种情感,会积淀、延续下去。尤其与时势相关。
服装里的爱恨情仇会变化吗?会的。
服装服饰,有德有仪,以德配之,乃仪天下。